千亿心理健康赛道留白,中国 1.8 亿老人的“心”如何安放?
文 | vb 动脉网
题目有些浮夸,可数据着实 " 吓人 "。
2021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 2.67 亿,约占人口的 17.9%。其中,中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为 30.3%,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仅为 26.8%。
(资料图片)
也就是说,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心理健康率不足 3 成。
事实证明,伴随老年人 " 变老 ",脆弱的不只有身体,还有他的 " 心 "。这种脆弱程度或许远超我们预想——以老年抑郁症为例,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中约 16% 的人患有抑郁症,而我国成年人的患病率只有 3.4%。
但遗憾的是,此前出于各种原因,老年心理健康一直被放在 " 隐秘的角落 "。在漫长的时间里,大到政策、市场,小到家人、朋友,包括他们自己,都很少 " 内观 "。习以为常地把 " 我是老糊涂了 "" 最近晚上老是睡不好 "" 不知道为什么要活这么久 " 这些话当做是变老的 " 口头禅 ",而非心理疾病。
幸好,这样的情况正在迎来转机。
首先从政策上看。2021 年,国家把 " 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关的配套政策逐步落地:鼓励关爱老年心理情况,主张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心理健康网络化服务建设,并将心理健康列入了健康老年人的评判标准。
图:动脉网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其次从市场上看。疫情之后,心理健康赛道开始起风,根据动脉网此前的统计,从 2020 年开始,我国心理健康领域共完成 84 起融资,头部企业行至 B、C 轮,全龄化心理治疗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新疗法、新技术纷纷涌入赛道。(参见动脉网)这些利好,势必推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增多、创新增多。
银发经济的核心领域是健康。其中,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当政策逐步落地、社会意识逐步提升、需求逐步被激活,对赛道里的企业来说,即将开启 " 大航海时代 "。
此时,我们展开对老年心理健康的讨论,或许正是时候。
痛点:" 头痛医头 " 行不通
" 明显感觉到来就诊的老年人变多 ",国内心理健康头部平台好心情健康产业集团 COO 徐锋对动脉网说。根据他们的统计,65 岁以上的患者(失眠、焦虑、抑郁患者,不含认知障碍)占比已超过了 10%。
有同感的还有暂停实验室的创始人兼 CEO 郭婷婷。
暂停实验室是数字心理干预品牌,被许多人称为 " 心理健身房 ",类似于心理版的 Keep。(平台给用户提供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在线干预计划,用户按周期坚持练习,即可有效改善情绪困扰。)
目前平台约 7.6 万付费用户,50 岁以上的占比约 7%,最大的用户 81 岁。中老年的用户数据有些出乎郭婷婷和团队的预料,毕竟暂停实验室看起来更像是年轻人的平台,在营销触达上从未针对老年人。
事实上,随着我国中老年网民的快速增长(50 岁以上网民已达 3 亿),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在心理健康领域,数字化的产品及服务在老年群体中并不会呈现出明显的使用门槛。相反," 他们的依从性可能更好 "。以暂停实验室的实践来看," 中老年人的平均练习时长是比年轻人长 17 天 "。
数字化技术在提升心理服务的可及性、破除 " 病耻感 ",以及覆盖行动不便的人群等方面的优势,在老年人群中同样有效,这是行业共识。
而真正的难点在于,老年心理问题与生理疾病伴生在一起,带来的诊断、治疗难度。
" 一个人老年人来找心理医生就诊,说经常感到紧张,忽然就觉得心慌。那我们怎么排除他是不是冠心病 ?" 昭阳健康创始人林昭宇这样举例子。林昭宇,精神科医生出生,有着 20 年的临床经验。目前,昭阳健康已经成长为国内代表性的精神心理数字诊疗平台。
当然并不只是可诊断的疾病,还包括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而产生的躯体不适,针对老年群体,比起单纯的心理健康服务,如何构建老年心理健康的服务链,更值得思考。
这里所指的心理健康服务链,既包括医疗级别的,也包括非医疗级别的。
以《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显示的 " 引发老年抑郁的因素 " 为例,尽管对慢病治疗的焦虑排在了第一,但无用感、孤独、生活困难都是重要的致病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 " 心理治疗 " 是难以完成的。
图:出自《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该蓝皮书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好心情心理医疗和心理健康数字服务平台、灵北中国共同发布。动脉网授权使用。林昭宇认为,可以将老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看做是金字塔。顶端是医疗级的服务,也包含生理相关的服务;底部是非医疗级的服务,除了心理咨询,还应包含老年大学、老年活动社群等。提供服务时,不同层级的老年人应该有相对应的不同的服务内容,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在其中负责判断、引导和管理这些需求。
昭阳健康的实践遵循这一思路。平台更多地充当了整合服务链角色,提供诊疗方案、健康管理方案,将患者的需求 " 分层 "。目前,昭阳健康除了整合医疗级的服务资源,已与 10 余家老年服务机构合作,推动建立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生态。
从这个角度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治疗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养老配套的问题。访谈中,长期关注老年赛道、大健康赛道的长岭资本管理合伙人蒋晓冬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目前老年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供给不足。
具体到心理健康领域,蒋晓冬更关注老年人的认知变化。
蒋晓冬说,我们看到的失眠、焦虑、抑郁实际上是认知问题的 " 表象 "。随着认知能力的退化和改变,老年人与社会和人的交互的方式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 抓住认知功能这条主线,扩展心理治疗的‘工具箱’做好提前干预、管理,更能解决老年市场的问题 "。这其中,数字疗法和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企业或许能提供更多 " 解法 "。
此外,支付是心理健康行业有老生常谈的问题。徐锋说,老年市场更依赖于医保。
但严格意义上说,目前,全国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的只有广东、江苏两省。患者需要去定点医院就医,根据医院的等级报销,报销范围为 160-200 元 / 次。
其中还有一些限制。以江苏为例:一、要求专业人员治疗,二、要求在独立空间中开展治疗,三、要求一个小时以上。图:来源于 2022 江苏相关医保文件客观来讲,当前大部分的心理健康服务被医保拒之门外。而国内的商保在心理健康领域也几乎集体 " 闭麦 "。
这与现阶段国内心理健康行业刚起步相关:缺乏标准化的交付方案,以及相关的风险大数据支持。随着心理服务实践增多,服务链逐步完善,徐峰对医保对心理健康的创新保持乐观。
现阶段,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除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或许更大的意义在于 " 疾病教育 " ——让更多的人知道心理生病了,和身体生病了没什么两样。
尽管从业者们都提到," 现在主动求助的老年人正在增多 ",但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与知晓率、治疗率之间的鸿沟仍巨大。现阶段,与其争夺 " 存量 ",不如一起做大 " 增量 "。
机会:" 工具箱 " 决定卷起来
数字化浪潮下,所有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这句话在医疗行业中,尤其适合心理领域。对于老年市场,心理治疗的原理没变,但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越来越多的 " 玩法 " 冒出来。
长岭资本管理合伙人蒋晓冬把这些 " 新玩法 " 统称为心理治疗的工具箱。面对市场上各式各样的工具,他把确实有效、规模化作为挑选项目的准则。
一批机器人准备 " 上岗 "
徐锋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给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颇有价值。
以好心情的 " 心心 " 为例,它是一款主打 " 陪伴 " 的 AI 机器人。能够 24 小时为用户提供心理陪伴和情绪疏导对话服务。在测试中,尽管产品不只针对老年人,但体验人数已破万,付费用户已破千。
" 这一块,数据是核心。有什么样的数据就能训练出什么样的 AI 产品。比如,通过学习抑郁症的医患聊天记录,我们就能提供一个擅长抑郁症的对话机器人 "。而好心情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精神心理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长久以来,沉淀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徐锋表示,好心情已成立团队在精神心理专业模型上发力。
老年人心理问题通常是一个复杂原因导致的结果。
有研究标明,陪伴,在某些方面是预防与缓解老年人认知症或者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类疾病的 " 良药 "。当我们把目光放大到更大的养老领域,针对老年群体的 " 孤独感 ",更多的跨界者提供了以陪伴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老年化产品。
百度、美的、优必选科技都参与其中。
图:数据来源动脉橙这些机器人,主要聚焦家庭养老场景,或主打情感聊天、或主打医疗救护。尽管当前,我们并不能确切地说,这些 " 陪伴 " 能多大程度缓解老年群体的心理问题,但关于中国老人更 " 丰富的 " 内心世界,越来越被这些机器人 " 看见 "。
一场认知功能 " 大作战 "
蒋晓冬谈到老年心理健康,首先谈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事实上,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认知症被视为老龄化社会的尖端挑战,由于不可逆转性和无法治愈,通过预防和干预减少或延缓其发病进程,是当前主流的治疗手段。
蒋晓冬看好精神心理数字疗法及脑机科学在该领域的应用。
其中,博斯腾科技是长岭资本针对老年认知功能细分领域的布局。根据动脉网统计,过去一年中,国内共有 6 起相关投资,全部在 B 轮以下。
蒋晓冬认为,该阶段的企业,大多都通过研究论证证明了产品的有效性,但都面临着规模化的考验。但好在相关领域已经跑出了明星项目,将为这些后来者提供案例。
8 月,脑科学博士的创业项目 " 六六脑 "(浙江脑动极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站在了资本市场的门前,即将成为国内数字疗法的第一股。
据报道," 六六脑 " 已建立完整的数字疗法产品管线,公司打造的系统用于各种认知障碍适应症,涵盖四种主要类型认知障碍的测评和干预: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和儿童发育缺陷导致的认知障碍。
除系统外," 六六脑 " 还开发了三款其他的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即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BCAT")及认知能力补充筛查和评估软件("SAS"),以及于 2022 年获得欧盟 CE 标志的认知障碍治疗软件("ADHD 软件 "),并获监管批准。
其招股书显示:2021 年、2022 年度以及 2023 年第一季度," 六六脑 " 的收入分别为 229.9 万元、1129.1 万元和 1056.4 万元,这说明 " 六六脑 " 收入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市场化进程良好。
除了使用科技手段,也有企业聚焦于家庭护理模式。
开欣医疗成立于 2015 年,是一家心理、精神疾病全病程管理的医疗服务机构,重点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和老年痴呆病人的全病程医疗管理服务。
其中位于沈阳的静安医院融合数字技术打造了 "HSH(医院 - 社区 - 家庭)" 照护模式。HSH 照护模式基于 " 筛查 - 问诊 - 住院 - 居家 " 的精神疾病全病程医护管理理念,为老年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
该模式提供医院 - 社区 - 家庭无缝对接实现医院护理模式和方法向社区、家庭的延伸,从而避免护理盲区的实现,对患者用药进行科学指导,在出院后发挥社区支持和家庭护理的作用。
科学内核与消费互联网的碰撞
郭婷婷创立的暂停实验室,是内最早一批在消费级数字健康市场获得规模化收入的企业。
暂停实验室瞄准 " 自我调节 " 和 " 一对一诊断干预 " 之间的市场空白,用户为普通人群以及院外全光谱情绪困扰的 C 端用户。
对此,暂停实验室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走 " 科学内核 + 消费外壳 " 的模式,也就是既要有改善效果显著的数字化专业心理干预新模式,又要有可规模化、大众化、可传播的基因。
通过对暂停实验室的解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 心理科学的互联网产品化 "。
首先,平台上所有产品的设计基于循证,在这个 " 原点 " 上,如何最大化释放心理科学的 " 效用 "?
第一," 简单化思维 "。在循证的基础上,找到找到大众化心理干预的 " 通用性 ",综合设计跨诊断的技能训练体系,让产品标准化。并且,尽可能让用户参与心理干预的过程 " 简单化 "。郭婷婷对 " 非必要 " 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上保持审慎的态度," 会增加用户使用门槛 "。
第二," 用户思维 "。典型的例子是 " 课程 " 动力系统的设计上。" 坚持 " 是影响用户心理改善成果的关键因子。为了提升用户做练习的动力,暂停实验室就在设置 " 任务机制 " 时充分 " 为用户找借口 "。
(1)最快启动原则:每天练习任务轻,确保最低难度启动,然后逐步升级。
(2)改善效果和奖励双重驱动:除了阶段性的改善效果评估外,在用户练习过程中,平台管理用户的 " 里程碑 ",反馈他们 " 里程碑 " 成就,并在用户完成全部课程后,设置奖学金奖励。
(3)" 拖延症 " 福音:更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每一天的任务结束和新一天任何更新时间为凌晨 5 点。
(4)用户 " 摆烂 " 机制:每一期练习计划为 25 天,实际任务只有 22 天。
这种用户思维体现在数据上就是大幅的优势:国外头部数字疗法 Happify,在一个疗程内完成练习次数超过一定比例的用户比例仅有 9.76%,暂停实验室 25 天干预计划的新人的完成率高达 63%,而老用户的完成率达到 72%。
同时,产品根据用户反馈迭代。在运营中,团队观察到睡眠产品的老年用户比较多。郭婷婷说," 我们已经做了一些适老化的更新,以求在认为场景上,更贴近老年人的生活 "。
" 中老年市场可能成为平台发展的下一个议题 "。郭婷婷表示,后续他们将尝试开启针对老年群体的产品优化和市场推广。
更多吃螃蟹的人
除此之外,保险也开始迈出自己的步子,将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涵盖在 " 养老社区活动 " 中。
2021 年 12 月大家保险集团发布的养老品牌 " 大家的家 " 以 " 保险保障 + 养老服务 " 的业务发展模式为家庭提供全场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
根据资料,结合老年人群需求,大家的家搭建了医疗、康复、护理、安居、膳食、康乐、旅行、疗愈八条服务线,其中康乐服务关注老年人精神、心理层面的健康,关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归属感、被需要感等。
在这里,音乐治疗体验会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活动。
在治疗之前,音乐治疗师要进行多次访谈,观察记录老年人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生理、情绪、社交、认知表现,以及听说读写唱能力等,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而面向不同的群体(自理长者、半自理长者、认知症长者等)大家的家康乐服务团队开展多种音乐活动,比如零基础互动演奏乐器、用音乐治疗调节睡眠障碍、组织不同干预小组开展针对性音乐治疗等。
据介绍,大家的家康乐团队成员大多拥有心理学、精神和社会学方面的专业背景。目前,团队已开发舞动治疗、音乐治疗、宠物治疗等治疗方式。
总结
1.8 亿老年人 " 不开心 " 的背后,是社会问题也是商业问题,蕴藏着千亿级的市场待挖掘。
当前,积极应对老龄化是国家战略," 老有所养 " 是大话题、大趋势。高知人群、年轻群体、资本技术都在涌入相关行业。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我国目前有超过 21.2 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 " 老人、老年、养老 "。
精神心理科学与养老交叉的板块,在国内是近两年才被各界关注的领域。当前仍处于完善服务供给、需要引导发展的阶段。但我们看到现阶段,无轮是心理服务企业对该领域的覆盖,还是更多 " 跨界者 " 的参与,都让这个市场越来越有想象力。
当然,问题还有很多。用户认知不高、服务链松散、服务效率与可及性、医保的支持刚起步、企业处于发展初期、新模式亟待市场验证……
好在,船已下水。答案总能在实践和讨论中逐渐清晰。
更多人说起老年心理健康,大家都表示," 在等一个爆发的时间点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