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未来” 开发性金融助力基建显身手
题:从传统到“未来”开发性金融助力基建显身手
中新财经作者 华卓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以一脉碧水绕长安的护城河、惠及1411万人的引汉济渭工程,到我国第四个“双中心”唯一承载区西安科学城、再到西北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中心。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但基建项目往往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如何填补其资金需求?中新财经近日调研发现,在陕西省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领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性金融作用凸显。
碧水绕长安 金融浇灌传统基建
“以前护城河臭气熏天,现在每天都有十几万市民在护城河周边锻炼。”西安市护城河建设管理办公室原主任孙信昌在护城河旁介绍道。
曾经,初掘于唐末、形成于明朝时期的护城河是古城堡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西安的千年历史。然而随着防御功能下降,护城河开始防洪和调蓄雨水后,逐渐变浊变臭。2005年,西安市开始改造护城河。2020年,西安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护城河水系提升工程,改造护城河8.4公里1021亩的环城公园,打造环城水系生态廊道。
然而,这项民生工程在改造初期却面临了项目经济效益低、融资难的问题。对此,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以下简称“陕西分行”)联合曲江新区、陕西建工、中国水电十五局三方,引导社会资本向基础设施领域投放。最终,陕西分行为总投资约20亿元的西安市护城河及环城公园(西门-北门-东门)综合改造工程(一期)项目,提供17年长期贷款15.6亿元,目前已发放11亿元。
如今,西安护城河已形成景观水库容127.5万立方米、防汛库容144.7万立方米、绿化面积104.56万平方米、休闲广场117处的生态景观。“护城河项目的建设改善了西安市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大家非常支持!”孙信昌介绍说。
西安斗门水库北池 华卓玛 摄护城河以一脉碧水环绕着长安,发挥着防汛和生态功能。在西安市内,还有一池碧水卧于西安市斗门水库。
七月初,斗门水库内,7平方千米的北池波光粼粼,鲢、鳙鱼正在水草上方游动,三五市民在北池旁悠然拍照,斗门水库北池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系统。在一坡之隔的南池内,十几辆挖掘机正在施工,施工完成后,预计库容2897万立方米的南池将为西咸新区提供城市供水。
斗门水库南池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省内的“南水北调”工程。陕西分行已向斗门水库项目提供资金24亿元,用以支持来水向沣东新城、沣西新城两个区域调蓄分配。斗门水库的建成有利于均衡引汉济渭工程在分水节点分配的水量,提高水量的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并降低地下水开采度。
斗门水库作为注入式水库是引汉济渭工程成功建设的关键一环。陕西分行不仅支持了水库建设,更为引汉济渭工程做出积极贡献。在项目建设中,陕西分行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已为引汉济渭一期项目和二期项目发放贷款77.74亿元。
目前,一期工程已实现全面贯通,三河口水利枢纽已下闸蓄水并正式投产发电,黄金峡水利枢纽大坝已全线浇筑至顶,可引水入关中。二期工程黄池沟配水枢纽顺利通过投入使用阶段验收。
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将解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关中地区城市的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人。
融资融智 新型基建落长安
开发性金融不仅浇灌着陕西省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在科学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颇具“未来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样发挥了“融资融智”作用。
2022年12月,西安获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
“双中心”获批后,唯一核心承载区花落西安科学城。据了解,西安科学城将建设包含科学中心创新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研平台等基础配套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重大科技创新聚集区。
从以往传统的产业园区到如今正在建设的配套设施完备、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园区,陕西分行都发挥融智服务的积极作用。西安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王进杰介绍说:“我们早期只打算建传统园区,与国家开发银行沟通之后,将项目提升到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大科学装置项目层面上,并且陕西分行牵头的银团可以提供低成本50亿元的30年长期贷款。科学园区就有充足时间实现从基础科学的培育到成功转化。陕西分行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是转变了科学园区的建设模式。”目前,科学园区中一些大科学装置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此外,陕西省还建设了西北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中心,目前已形成300P人工智能算力和8P高性能算力,算力居全国第二,算力设备已正式运营,使用率达98%以上。截至上半年,陕西分行为其发放贷款7.8亿元。
近年来,开发性金融持续支持陕西省基础设施、县域经济、储能产业等,带动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陕西分行贷款余额5572亿元,今年累计发放贷款746亿元。
关键词: